台灣大學日本文學系的梁德莎、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楊鳳琳和社會學系的林冠嘉透過青輔會第四屆感動地圖公益旅行,利用暑假期間到高雄與屏東的莫拉克風災重建區,進行「八八風災災後追蹤報導」,實地瞭解莫拉克災後重建狀況和居民的生活,過程充滿感動並透過社交網站即時分享。
日本文學系的梁德莎表示,「八八風災災後訪查之旅」這樣的旅行之於我們,是陌生、第一次的;而重建種種的課題,對大一、大二的我們而言,的確是沉重而龐大的。她認為,重建區確非完美,政府、NGO與居民的互動及對社區的規範、永久屋公共設施的設置和房型分配問題、部落對外界資源可能養成的依賴…問題是存在的,重要的是正視問題並解決,而非一味的批評或指謫。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楊鳳琳說,這趟旅程讓她有很深刻的感情共鳴,尤其在實地走過之後。她認為,從山上到山下,有些勢必會發生的狀況,中性一點的形容方式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變頻繁」。而同樣這個狀況,民族間的文化融合,如果要說,近年極力在保存的原住民文化因此碰到維護上的困難,漢化程度漸快,這是透過這件事被凸顯,本來就存在,而非因為規劃方式發生。她覺得,對話過程中提及「規劃上少了……,如果可以……會更好」,這並不代表那些人否定了許多單位及民間的資源貢獻,而是在一個事後的角度,這些內容是具體而實際可以期待改善的。
社會學系的林冠嘉則說,每當我多聽一則故事,心底便多了一份負擔。當我們仍然在城市裡時,這些消息,或只是在電視螢幕上一閃即逝,或根本不曾進入我們的視野,或只是曾在別人的報導中閱讀過,僅止於「略有耳聞」的程度。如今,當我親身立足於當地,目睹那些問題,心中的感觸遠遠比透過大眾傳媒獲取資訊來的更真實,也更震撼。而這趟旅程對他的啟示是「這樣做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
行政院重建會表示,年輕學生願意利用暑假期間到莫拉克重建區實地瞭解災後重建情形並關懷重建區居民生活,出發點就令人感動,也與目前重建會尋求資源整合,積極改善重建區各項基礎設施、生活與就業環境,以吸引原鄉年輕人回流的政策,不謀而和。重建會強調,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一起來關心災後重建議題、關懷重建區民眾,以融入更多年齡層次及更多元思考,讓重建工作能更貼近各世代的需求,達成更優質重建的目標。
資料來源:引自「自由時報」 http://ppt.cc/FrD4
留言列表